我国推进的减税路径是以改革推动结构性减税。一方面,降低小微企业、科研企业税收负担;另一方面,以营改增为例,其减税效应是通过抵扣范围扩大和税制转换实现的,而且是系统性、整体性的改革,其效果既有眼前也有长远,既有减税也有机制体制变化。
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日前发布的营改增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,营改增统一了货物和服务税制,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,优化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;促进了企业经营活力的增强,提振经济;同时促进了企业转变经营模式,规范和提高管理水平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整体部署,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也将为明年经济政策指明方向。专家预计,下一步我国减税降费改革力度不会减,还将继续支持实体经济降成本,完善营商环境。而在减税之外的配套改革则更加值得期待。
专家指出,减税的目的不是为了减,不是为了短期目标,要通过改革来实现。减税并不是税制改革的最终目的,也不是减税的规模越大越好,在减税的同时,应进行相应的税制改革,以消除对经济的无效甚至负面的刺激。
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,属于结构性改革的减税政策具有长期影响,对于稳定企业行为有重要的边际意义。要提高经济效率,从宏观看需要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,从微观考察,则需要微观主体行为的长期化,有长期规划和长远打算。短期化投资行为往往转化为投机,追求一夜暴富,显然,这样的企业行为难以提升经济效率。有针对性地实行结构性减税,是激励微观主体行为长期化的重要条件,是结构性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内容。“不言而喻,这类的减税政策要通过税制结构改革来实现,需要统筹设计实施。”